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欣講堂「走讀王大閎」

最近台灣時興講堂這玩意兒,從一開始的誠品講堂然後幾乎是遍地開花般的,以建築領域可以碰觸到的為例,便有築生講堂、欣講堂、信義講堂等。

在前一周興起的報名下,我也參加了欣講堂由徐明松老師主持的「走讀王大閎」活動。事實上在研究所階段亦接觸不少相關文章,也成為現在期盼更深入理解歷史的動力,更成為這個興起的來由。王大閎毫無疑問的是中華民國/台灣面對現代建築的先行者,藉由「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粗曠與詩意」一書,更得以了解這塊土地上面對建築的種種掙扎。事實上,我們這些後代學子們,從現在到未來,是幾乎難再有這樣的機會去面對大時空背景下的建築抉擇,那是一個關鍵的時刻,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仍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濃厚著,而西方文化與建築的教育體系衝擊下,先輩們仍在折衝妥協下完成許多令人稱頌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營造出來的空間與細節,正隨著時間沉澱而芬芳,而當然的,這些建築在當時也肯定大放異彩,只是在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下被遮蔽了光采,甚至在我國建築史上風淡雲輕。

我想,講堂將毫無疑問的成為台灣新的文化特色,就如永不打烊的誠品書店般。如果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沒錯,那我們這些在講堂裡尋求自己「位置」的人,似乎正透過錯覺來得到欣慰,而這個差額或許就是讓講堂蓬勃發展的雄厚資本吧。



這讓我想到過去亦曾經對里長提案,希望辦理建築相關基礎課程以提升社區意識及美學,然而最後因為里長怕麻煩而作罷,假使這樣的活動可行,恐怕參加的人數也不甚樂觀,畢竟在里民活動中心這樣的環境參與知識或是文化相關活動,都是極不具效益的,不是嗎?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提案」茶葉之家

在軍中放假的時候,抽空幫忙事務所進行一個茶葉公司暨其住家的街屋立面提案。大致上是以泡茶時茶葉在水中紛飛的意象,透過簡單的曲線格柵來呈現,搭配不規格開口的清水混凝土,呈現一個較具動態的立面設計,算是簡單的小品。

街屋立面
立面細部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迷走建築」 - 路徑

你是否曾經看過這麼一群人,頂著烈日在平原上奔馳。

迷走建築從2002年迄今已十年的對宜蘭長期關注,幾乎毫無間斷的在這片平原上藉著旅行尋找重新認識土地的方法,從一開始對於在地建築師作品的欣賞到傳統聚落的認識,接著我們嘗試在旅行的移動過程中感受宜蘭近十年的快速變化,這是旅程,一段經驗的旅程。

2011年的夏天,我們騎乘機車從都市出發,在無數待開發的路口被號誌攔截,橫過阡阡陌陌的稻田任微風輕撫,跨越紛歧的水道與密佈的水圳,卻在蜿蜒中撞進鋼鐵煙囪的叢林,一路浩蕩,最後落腳於港口,由蘇澳回眸這段飽經開發的旅程。從海濱到山稜、聚落到都市甚至是原野至工廠,是宜蘭這片月彎般土地的在地性面臨現代化過程的拉鋸身影。

這是以宜蘭52 (利澤西路)為主軸的體驗,在這路徑上有著冬山河截彎取直後留下的濕地,高速公路與這裡的距離,使新建農舍與田園景觀在這裡僅輕微的撞擊著,而向南行約十分鐘,是位於山腳與高速公路相鄰的龍德工業區,該區域做為宜蘭最重要的工業重鎮,以化學材料製造、水泥業及機械等廠房為大宗,其高聳的煙囪在青山做為背景下受到攝影愛好者的矚目,宜蘭地方政府長期與重工業發展的對抗,相對於散落各地的農舍住宅,工業的領地幾乎被集束在這裡。跨越新城溪進入蘇澳新站並進一步的深入蘇澳鎮,在一天只有八班客運的永樂車站,輸送帶仍賣力的轉動著,但水泥工業的榮景在此已逐漸褪色。最後沿著山路登上南安國小俯視蘇澳港區,在這平原末端的小鎮嘗試回顧這一路上的風景。

然而,我們並不僅僅滿足於體驗這段充滿變化的風景。藉由「迷走建築」第一天的活動,每個人扮演「圖盤」中的角色,以一場遊戲的方式,實際參與開發中所遇到的困境與各種可能。而在接下來的第二天行程中,騎乘機車由身體去感受另一段真實旅程,幾乎是對照般,將圖盤所發生的事件於移動中被體驗,實際的遊走於宜蘭數十年來的開發歷程,而這樣完整的過程及每個人的集體參與,是完成迷走建築旅程的最後一片拼圖,亦是迷走建築志工們所期望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