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教記 8]- 空間偵探之死

「沒有觀察不到的現象,只有不稱職的空間偵探。」

在建築系大一的設計教育中,往往期待學生能夠藉由觀察,從尺度到材料之間的組成到視、聽、嗅、味、觸等五感的感知,逐步的了解空間是如何被構成,最後將此經驗轉化為空間創作的技能反射,畢竟空間是建築專業者與大眾溝通的工具,若我們不能理解空間如何形成,自然就無法從心所欲的創造一個可被閱讀的空間,因此,一群被稱為空間偵探的學生們誕生了,他們將學習對空間與環境的觀察,學著一葉知秋、見微知著。

而所謂「見微知著」,正是透過一些「現象」來辨別空間與環境的各種樣貌,在過去就讀研究所時,荷蘭籍的老師亦帶著我們在大肚山的荒野上來回尋找廢棄物,那是以人類活動作為探究的行動,藉由觀察人為活動的遺跡做為引子,推斷可能發生或轉移的現象。另一方面,若從大自然做為觀察的標的,亦可藉著樹冠的造型、牆面青苔的位置、草地的疏密或金屬的鏽蝕等等細微觀察,對身處的環境物理因子進行判斷,據此,我們或可知道盛行風的來向、陽光的死角、人為活動的區域與海風的影響等環境現象。

但是,這些觀察契機正逐漸的消失,越來越乾淨的街道與重視美化的都市/校園景觀,都正努力的抹去自然的痕跡,葉子不再堆積而地面總是定期的洗滌,自然就像靜止的一幅畫,而那些地面就像從來沒有人使用過一般。這對於老練的空間偵探來說,要尋到一點蛛絲馬跡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並往往會沉浸在如獲至寶的喜悅中,然而更多對這樣的光景習以為常的新手偵探們來說,如此無暇的環境是如此明晰而無不妥,就像是一幅電腦模擬的畫面,永遠不會有一絲多餘的物件存在。

 
「請你把那虛假的夢拿去燒掉,免得出事好嗎?」畢甫這麼說著。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教記 7]- 設計的重量

概念是漂浮的流體,或許就像是在無重力的太空吧,沒有物質得以傳遞聲響,是一種孤立的存在。

在這群設計新鮮人踏入空間學系的第一次正評中,要求學生以一比一的尺度完成作品,在經過歷時一個月的概念操作與縮尺模型後,這亦是作品第一次以真實的面貌佇立,並於我們生活的空間中讓學生確實的體驗身體尺度與空間的連繫。

本次的題目期望學生藉由對身體尺度的了解,以此為根據進行「身體之所」的創造,因此作品本身並須與身體產生或坐或站等諸多互動。在我帶領的組別亦要求最後足尺模型除可自行站立外,能確實地完成與身體之互動。


而本次正模要求以紙板作為材料,或讓初次踏入空間學習的學生們面臨了不少困難,尤其本組要求可真實使用的情境下,設計概念與真實結構之間的扞格更需要面臨取捨,而如何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或許對於初踏入設計領域的學生們太過艱難,但我想,這就是「設計的重量」吧,這是一場初探,一場未來所需要面對課題的初探。

當電影「地心引力」的尾聲,珊卓布拉克從太空進到水中,並從水岸逐漸匍匐攀上陸地時,突然面臨重力的無力與顫抖,大概正是本次學生們從概念踏上實踐的真實寫照,但請不要灰心,把腳步站穩了,然後好好的奔跑吧!


這是我第一個完整的教學年度,很榮幸能帶領一群勇敢的學生,請不要忘記本次設計的努力與勇氣,我們未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