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教記 1]- 開始


今天的我開始第一天「講師」的職務。

回到母校教書心情難免忐忑,有種近鄉情怯的錯覺。回想自己大一年華似乎不遠,但是今天的我已經在面對這些建築的初生之犢,有點像是面對過去的自己一般。但是歲月無情,科技的進展飛快,拜摩爾定律所賜的今天,這些學生所成長的背景已經與我們這代相去甚遠,他們手上握有的許多技能,已非當年我們這代「科技移民」所具備的,當然,他們亦有缺少的部分。因此必須要用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面對,而這一點,當然更需要點時間逐步地去摸索。

不只是學生在學習,當老師也是一門艱難的課程,而且沒有被當掉的本錢。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化外 – 都市收縮下的城市策略」-「參」


收縮都市 / 成因

  收縮都市的成因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含了都市郊區化、產業空洞化、社會主義變化與人口減少等,在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Germany's Federal Cultural Foundation)的展覽中,為以上四個因素各選定了一個代表區域作為展示,其中底特律(美國)是都市郊區化過程的案例,而伊萬諾沃工業地區(俄羅斯)則是社會主義變化下的代表案例,而產業空洞化則選擇了曼徹斯特/利物浦(英國),而以上這三種因素都將會導致第四個原因:人口減少,從德國的萊比錫與日本的函館都可以看到該現象的發生。以下將針對三個案例做簡單的介紹。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東石-為什麼不保留?

這幾乎不是新聞,當政府剷平了某些區域,呼喚都市記憶的聲音永不會停歇。這些聲音很多時候是來自建築人的吶喊,而對我來說,也時常對這些老房子感到惋惜,常想著「如果能留下來多好?」但是,如果留下來是一種善意,那為什麼老屋總是被無情地拔去?而這次回鄉,跟長輩們談論起過去的祖厝,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這房子的地氣已經用盡了」祖父是這麼說的。我的故鄉在嘉義東石,對很多人來說,建築物是有壽命的,這個約莫一代的歲月裡,建築物的「氣」與家族的興衰結合,在當初建屋時依族長堪輿的風水,也隨著那一代人逝去後變得不合時宜,而在我們的這個古厝更因為淹過水而得不到祖父的青睞於是舉家搬離,對他們來說,這個三合院的「氣」已經不再「健康」,更無法支持家族的延續。

正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