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教記 12]- 關於自己的課題

當學生面對逝去而問「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問題我也曾經好好的問過自己,在過去幾個面臨失去的日子裡,反覆質疑,當然這些失去,比起生命的輕重似乎只如鴻毛,卻還是沉甸甸的在心中按出一道印痕。

還記得我總對學生們說,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有自己需面臨的課題,無論我們意識到問題與否,都正投注一生的追尋答案,而身為創作者的我們則有幸用作品對此省思。若在我們從前人面貌多端的作品下詳加檢視,將發現無論創作時期的前與後,每個創作者都各自隱隱圍繞著相同課題,反覆的拆解、質問與應答。其似乎醞釀自我們的成長背景,包含孩提時記憶的組成,或不經意看見卻深刻印在腦海的人事物等,於是,種子總悄悄的落下,接著發芽茁壯,並往往直到枝幹茂密時你才發現它的存在,然後嘗試與之共存,並在不斷的觀察中窺探自己過去埋下的那種子的名子。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當我陷在過去那個頭像黑暗的日子裡時,幾乎是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精神的,除了下筆寫字,似乎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推動自己前行。直到每個星期一、四的中午,隨著行事曆呼喚而必須出發的教學,面對著學生,才感受到了一些希望,一些對生命的滿足感。這令我想起一句總在司令台兩旁出現的標語「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才明白這個生命並非僅是一種「活著」的姿態,而更可以是一種思想、一件作品、一個樣貌,只要有人記住,那就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於是,當我想到這裡時,生命出現了一點曙光,道路於是開朗,而「讓人們看見不同風景」是我不斷想要面對的課題,至少是目前的課題,而我想,大概也就只能這麼一歩步的摸索前行了。


而這念頭,或許也只是一剎那間,明早醒來則已然是不同的想法也說不定,但那個課題肯定還在那裡的,只是我們更加窺見或更加忽視的差別而已。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題目]CYUT102/Project 5.9-「築.思」

昨天,一位帶過的學生逝去,而同班的學生們一個個將畫面換成黑色,此刻難得在家打開電視的我,正目不轉睛的看著「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我想,似乎還能在做點什麼的念頭便在心頭縈繞不散。

在這個年紀便要面對這個問題,肯定沉重且不容易,然而逝者已逝,身為建築/空間人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我們的生活總寄託在設計之上,在每個不同的空間課題裡投擲青春嘗試讓夢想萌芽,而又有多少人能盼見花朵呢?出個題目吧,我對自己這麼說,期待同學們能在傷痛中繼承他人的夢想前行。

這不僅僅是一道「題目」,更是一道人生的「課題」,請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追憶吧。
------------------------------------------------------------------------------------------------
.                                                                                                      寄情建築 / 空間
出題:102級建築組/室內設計組

「聽說古時候的人,是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會尋找類似目前心情的石頭,然後送給對方,收到的人再從石頭觸感與重量,去解讀對方的心;比如光滑的石頭,就表示心情很平和,收到凹凸不平的石頭時,就表示現在很擔心對方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2008


我想,每個人都是懷著夢想與勇氣才來到這裡。面對那些師長與學長姐們的告誡,關於永不熄燈的系館、沒有假期的設計生活或對靈感辛苦而無止盡的追趕,你們都沒有被嚇跑,反而勇敢的來到這座偏遠的小山丘,在每個夜晚俯視城市裡建築承載的點點燈火,而你們總有一天會加入他們的,用在這裡所學習的一切,為這些燈火闌珊再添上一點燦爛。

這條路,很長,因此也很不容易。

多數的人終其一生都會在這條路上奮鬥,無論建築或是空間,無論是前輩或是後進,也無論創作生命的長與短,我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每當面對同在這條路上的夥伴離去,我們能做的往往是繼承,繼承熱情,繼承夢想,繼承對空間未竟的探索,這是我們的本職,沒有先後之分。因此,請同學們將思念化為空間吧,用空間傳遞那無以名狀的情感,像是「石文」般,寫下我們的「築文」,贈給那未完的夢想,然後用力的實踐。


操作說明 :
1.       材料、尺度不限,底板10cm*10cm(材料由班上統一規範)
2.       請寫下字籤藏於設計中,寄情於空間/建築。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題目]CYUT102/Project 8-「基因空間」

基因空間                                                                          我城計畫:從個體到集體之空間探究
出題老師:蔡長恩
指導老師張皓傑 陳俊傑 郭雅雯 黃宏毓 謝伯昌 劉柯成 廖彥玟 游云旨 李皇良 蔡長恩

「如果生命的本質是通過DNA傳播的信息的話,社會和文化也只不過是個龐大的記憶系統,而城市只是一個巨大的外部記憶裝置」
攻殼機動隊II : Innocence,押井 ,2004
藝術,是創作者個人意志的延伸,而建築作為藝術之一部在包含了此種特徵外,更透過「物」的科學實踐進一步顯現出機能,這使建築不僅僅作為創作者意志或美學企圖的呈現,更是與使用者的需求及期待之間持續的互動與平衡,這是兩方不同「基因」的相互碰撞,在每次設計階段的協調與折衷下,從而孕育出獨一無二的建築「個體」。

而社區、聚落則是由各種不同「個體」所集合成的「群體」,在城市近代的快速發展之下,建築與城市的密切關係也隨著都市的擴張而顯得難以辨識,而建築「個體」與城市的互動也隨之降低、模糊,因此,在相對於建築與城市之間,必須再加入社區、聚落等「群體」的層次做為銜接,藉此一方面整合建築間的互動的一方面亦在混亂複雜的城市中建立秩序,無論是生活層面或是視覺上的。據此,「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鄰接並非斷裂的,而是應透過中介場所做為兩者之間的調和,使其可以相互作用,從而縫合出「群體」的可能性。

而在另一方面,「時代」的軌跡亦正悄悄的介入其中,無論創作者意志背後的教育背景、設計企圖、生活及美學經驗,或是使用者的所需空間、機能等,都隨著時代及科技的進展而不斷變化,並創造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個體」,更從而改變「群體」的景觀。

因此,透過本次設計將藉由「個體」到「群體」間的空間探究,與同學共同窺探本世代的「群體景觀」。  

The Highrise of Homes.James Wines.Traveling Exhibitio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