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建築」「家」的樣子

當我還在學校探索建築時,已在業界打滾的學長姐們總對於我們告誡社會的大千世界,我們很早就知悉從校園跨上現實的差距,只是,那個差距之深,是無法遙想的。

在東海建築研究所的階段,一方面在學校進行設計方法的討論,另外一方面在事務所進行建築設計的工作,除了幾個大樓的提案外,也被委託進行數棟「豪華農舍」的規劃,這是種「斷裂」,是在後設建築理論與蔥綠農地上拔地而起的歐風住宅之間「斷裂」的存在,不單單是形式或方法上的,似乎就連生活的連續性都產生了裂痕,於是有好些時候,當別人問起事務所的設計成果時總要略帶點羞澀的回答,好似從學院出來即背負著某種「信仰」,而自己是悄悄犯罪的人般。

這像是一個枷鎖,直到第一個斷裂的「成果」被製作為模型送至業主家中,業主在不斷的端詳中說著「這就是我想像中的家!」時,才稍稍的鬆脫。這不免給自己出了到題目:如果這就是別人的夢想時,身為對建築空間懷抱夢想的實踐者,究竟該成就他人,或是成就自己呢?

這題,學校沒有教。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教記 14]- 「創作」與「建築」

本文緣起對於學生的回覆,往往,「設計」是迷人的辭彙,像是糖衣般的招攬無數學子踏入想像的世界裡,而「實踐」則是一席重擔,若非奮力的振翅,總將落得在地面苦苦掙扎,這是「設計」一詞沒有告訴我們的事情,而通常,設計的魅力正是來自於實踐的過程,而這個道理,我直到出了校園才理解。



「其實要明白自己的熱情究竟是「創作」,還是做「建築」,總覺得這兩件事情有那麼一點不同的。比起單純的創作,建築更像是一種整合性的工作,而你們的時間不多,扣除基本設計,只有三年的學習時間,其實更需要及早的去接觸如何把不同的事情給整合進來。

是的,概念很重要,但概念如何在建築的「框架」內學習,或許是更重要的事情也說不定。別忘了,建築是立基於土地上的,而只要是土地,就會有一套規定(法規),就會有土地的主人(需求/機能),而當你準備下第一筆設計時,是「概念」的指導,但當你繪製平、立、剖圖面時,必須想到如何興建(結構、構造)、外觀(造型/材料),以及一切的根本「尺度」。因此,我總覺得要如何這些項目「權衡」將是大二、三最重要的課題,而不見得要將「概念」的比重與「熱情」放在同個天平上衡量,畢竟建築,要處理與學習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是一輩子的事情呀。」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教記 13]- 102學年的尾聲

當今天再次的用書本畫上句點,我教學生涯的第三個學期也到了尾聲。

這學期以來,我的生活有許多的變化,在學校每周兩次的教學時光竟成了生活少數可以咀嚼的幸福,我想如果「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繼起之生命」,那看著這些學子們的建築/室設生涯在我的手中孕育,或許便是此讓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點甘甜吧,我是非常感念並珍惜這個機會的。

在這個所有同學聚首聆聽老師最後教誨的場合,對學生的告誡漫漫,同時也對自己深深的反省,畢竟,在這條路上也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時常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也深深害怕一不小心誤了誰的未來,每一步都值得好好思量。而有幸的,在這三個學期中都能擔任出題老師,試著對同學們提問,並在題目的操演中看見不同的演繹結果,看著這些成果,我想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呀。
最後,有些同學都會問我還會教多久?這問題很難回答,隨著歲月就更難抉擇,只好把這個問題丟給天來決定了。而再眨幾個眼,你們也會穿上學士服的在校園裡留影,然後跨向職場,在這之前,請務必把握稍縱即逝的光陰,好好的充實自己。

有緣,下學期再見。


我有一個簡單的心願。

是希望有這麼一天,來到朝陽建築系的學生都不再只是因為分發的順位而飄流到了這裡,而更多是因為這個系所能給予的知識與啟發,讓他們願意不顧一切地來到這裡學習,但這並不容易,只期待自己也能添上一份力,一步步的走下去。

蔡長恩 於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十九日 書於台中厚思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