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迷走建築」 - 描繪的嘗試


『黑船來了?』描繪的嘗試

或許,我們可以把2011年迷走建築的巨大改變視為「黑船來了」。那什麼是「黑船」呢?其為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由美國佩里將軍所率領的美國船隊,嘗試以強大的武裝迫使日本開放貿易,這幾乎喚醒了有志之士的維新意識,在政治上掀起了巨浪,淹沒了幕府也淹沒了諸侯割據的時代,更以「西學」作為手段,在短短的四十年後蛻變成亞洲強權,擊敗了中國並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因此,回到「圖盤」帶來的轉變。其基因來自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於2007年以降,由Raoul Bunsch教授指導的設計方法,以劇情遊戲般的動態系統紀錄都市中的元素並進行原型的建構。在諸多蘭陽學子於台灣各地的學校深造下,吸引許多不同背景的成員的加入團隊,而其中楊宗維於2008年畢業設計「區域發展模擬遊戲礁溪實驗」,更促成了「圖盤」於2011年的初登場,這是與「迷走建築」的傳統旅程截然不同的介入,由一個單純對建築與環境的關切,轉變為對環境實質上的操作工具與再認知方法。

這樣的改變讓我們重新的回顧「路徑」的本質。迷走志工蘇民於2011年提出「航線」觀點,認為「迷走建築」活動多年來的移動路徑正是來自於經驗的修正,透過這樣發現的過程描繪出地圖,而非傳統上依循地圖的「旅行」,並在一年一度的活動中透過不同的航線發現並接近真實的風景。

據此,在2012年的旗幟中,我們提出以1568年的台灣形象做為識別。在這個時期,地圖的本身未必用於精準,而更像是認知的再現,以發現的事件作為據點,再藉由意識描繪感官認知投射於未知空間的可能。因此葡萄牙人所描繪的台灣是三塊島嶼的,這正是出自於當時對河川帶來海峽的誤解,而這個誤解將直到一次次的航行逐漸的靠近台灣陸地才得以明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