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蘭陽平原近年的發展,在本世紀初台灣發展之目光仍在城市近郊打轉時,宜蘭已開始接受北部區域的剩餘資本,並在地方政府策略性預先劃出對立於城市的生活方式下,以休閒、知性等田園生活意象建立自身之定位,期望以此吸引北部區域強大的消費能力,而這樣的規劃在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開啟實踐的道路,快速並且確實的在蘭陽平原上發展出各種不同功能性的都市/建築樣貌,在短短數年之間,體現台灣西岸經歷數十年所摸索出的開發模式,並引領出一批具備「宜蘭」色彩之建築師,這些建築師的作品更成為早期「迷走建築」關注、體驗的焦點。
然而,這樣對於個體的理解並不能全然指引出方向與整體事件之脈絡,而建築本身做為當代文化的凝結,亦僅僅能指認出時間中的切片,一如標本般,這樣的瀏覽過程在宜蘭近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顯得難以釐清都市的困境。據此,在2011年的「迷走建築」活動中,嘗試藉由「大富翁」圖盤再現礁溪發展的動態歷程,以一個圖盤持續遊戲/操作的過程,釐清在開發中不同勢力於空間上的可能衝突,而「大富翁」圖盤介入的意義不僅僅單純做為一個活動的可能,更係由整體空間認知的體驗轉型到認知的創造,是透過一個更接近全知的角度來觀看事件的產生。
至此「迷走建築」意識自身已成為一個遠離體制的批判過程,在此,包含沒有階級的團體以及獨立於「既存學術」的存在,除了年度的活動之外,更試圖將對土地的關注與認知過程,描繪出通往論述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