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教記 18]- 請問芳名

教書邁入第三個學年度,學生的人數卻與生育率成反比,他們說,這叫做未雨綢繆。

於是縱使有十位老師坐鎮,都還得配得十五位學生,比起過去十位學生就能譬為「大編制」來說,這可算是軍團等級的「雄師」,姑且不論討論設計的時間是如何無盡的延伸,光是記住諸位同學的姓名,便是對隨年紀漸減的記性擲出挑戰,而勝率渺茫。

若細究原因,與上年度相比,每次帶的學生多了兩位,而設計的分組少了一次,理說有更多的時間相處,這多增的人數對記憶來說並不算是沉痾,那究竟是少了些什麼呢?回望自己的教學日記,「興趣」是早在第一年教書生涯中就發現的「危機」,當每人十張的一百五十張照片裡,有一百四十五張是相同的角度時。

坦白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教記 17]- 證,明了什麼?

當教書生涯一晃過了三個年頭,向學校申請講師證書,像是為緬逝去的歲月,替自己印了個足跡,留了個念。

而在同一天,一位指導過的同學正因為選擇畢業設計老師的困擾與我討論,他說,有不少的老師因為比較嚴厲,而致學生打上較差的評鑑而離開,也有些老師因為教學上的失望而拂袖而去,於是少了教學上的多樣性,讓其無法抉擇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與方向,並感到萬般無奈。

而今日需得此一紙證書,需要連續四個學期學生的「應許」,似乎只證明了自己符合學生的「期待」,卻不能證明自己是位適格對學子有益助的講師,如今,看著許多老師先進因為對學生與自我的嚴格要求而離開,而自己面對這樣的「應許」及「期待」,又何其一紙難堪呢?



[教記 16]- 我們來自東石

大學的建築設計課因為需要討論的原故,往往是分成小組依照題目輪著不同學生上課的。通常每學期會輪到三輪,也就是大約四十名學生,粗算這三年下來大概也指導有兩百來位了,而每次依例問著學生打從哪來,無論東西南北,更遑論海外僑生,就是尋不著一位同鄉,一位來自東石的同鄉。其實,若要把搜尋的範圍再擴大些,自己小小眼界裡建築圈子,也還真的找不到任何出身東石的蹤跡,幾乎要讓人以為我的故鄉「東石」興許是建築師的荒地也說不定。

而這學期,總算遇見一位來自「東石」的學生,而彼東石卻非此東石,而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與我國台灣省嘉義縣東石鄉隔海相望,僅約220公里的距離,距離第二家鄉的台北,也不過是這個距離,只不過當年隔著海,今夕隔著不同的憲法。回首三百五十年前,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的人,用家鄉的名稱替這裡命了名,建了廟,拜故土的神明,憑藉著回憶,蓋著故土的民居。祖上那輩的,都還記得自己來自泉州,但我們這代人早就不去探究了,說那是八輩子以前的事也毫不誇飾,於是,地理上的距離畫不出那道鴻溝的深度,隨著遺忘,每一天這兩個地方似乎都更遠了些。

後來問問這位陸生,想知道這兩塊土地究竟分離的多遠。才知道,原來住靠海的,一樣姓黃,而再往裡面一些都是姓蔡,習慣也相似,但也許學生還太年輕,不黯風俗,套不出更多故土的風景,但光是居住分布的相似就足以讓人興奮不已,想起當年去福建小村莊考察時村民招待的家常,與祖母烹調的味道一轍,而教授說「這就是原鄉」。

也許,有朝一日我會踏上那裏看望,看看那平行的故土,究竟走到了哪裡?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題目] CYUT103/Project 5.2-「公路.盒子.潘朵拉」

公路.盒子.潘朵拉
情境空間之探索與建構
出題老師:蔡長恩

「潘朵拉的盒子」在潘朵拉的好奇心驅使下打開了盒蓋,釋放出各種七情六慾及災難,最後闔上卻留住了希望,而迷人的故事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常被提及的「容器」,一個收納各種「抽象情境」的容器。

據此,本次題目以此故事做為發想,嘗試以「情境空間」做為主軸,並著重於「空間轉化」的訓練,從無重力、可即時變動、扭轉的抽象概念,進行分析與探索,漸次的轉化為可經驗、使用的實質空間,將原本抽象的情境置入於「盒子/容器」中。最終,將藉由聚落形式,展出本世代之情境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