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再次出走


再過幾天,又將出走台北。

熟悉的台中,過去一待就是七個年頭,如果學生生涯是擘劃未來的基石,那這基石肯定是奠定在台中的土壤上,而隨著兵役的結束,在許多不同方向的考量下,毅然地再次離開台北來到這塊土地,並邁出職場生涯的第一步。

然而再次出走,總需要一點不一樣的選擇。在這幾年歷經了不同的學習與體驗,我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成員選擇了一個不一樣的房子作為起點,那是一間位於一樓的房子,鄰近台中市的精華區域,並且空空如也。如果未來可期,那我或許永遠不會忘記房東視如何極力推銷我們那附上精美家具的房間,從一層帶上一層的,期待從我們眼神中看到期待,更何況價錢相差無幾的吸引下,房東似乎勝卷在握,最後,我們在許多掙扎下,仍然訂下了一樓,選擇了一個可以嘗試介入社區的空間,選擇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我想,可以孩子氣的說「這是我們的基地!」,但不是祕密的,我們打算向社區開放。過去在我居住的社區中所萌生但未實踐的想法,期望即將在這裡發芽。還有很多計畫也將在台中逐一地實踐,再次出走,希望滿載而歸。

再見,台北。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旅行-Japan-Kanazawa」金沢海みらい図書館

近日趁著進入職場前夕的閒暇去了趟日本金澤。

不同於一般旅行社行程大多僅於金澤市區短暫停留,我們一待就是五個日夜,探訪了金澤與其近郊的許多建築與景點,其中最令人振奮的是這些建築大多於近兩年內完成,而且恰逢旅遊淡季,多數建築的遊客稀疏,使得參觀上非常的自在,尤其在這個哲人輩出的城市裡,更需要一點靜謐來體驗建築師對於哲學的詮釋。當然,這些建築作品在台灣的資訊甚少,在這邊亦整理做個簡單的介紹。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旅行-London」007-空降危機

今天趁著首映看了「007:空降危機(Skyfall)」一片,但是這跟建築有甚麼關係呢?或許是要趁著中國崛起的市場,片中有點唐突的就來到了「上海」,並且在飛覽上海的摩天大樓群後,龐德走進了一棟新穎的大樓中...

等等,這棟大樓的結構實在太眼熟了,勾起三年前一個人在倫敦漫遊的經驗,於是回家之後便翻了翻過去的照片,找到這棟位於「Liverpool Street」地鐵站的商業大樓。

電影出現的中庭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迷走建築」 - 關於旅程


『迷走建築?』關於旅程

「迷走建築」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有人說我們充滿熱情,也有人說我們懷著鄉愁。確實,從2007年「迷走建築」正式有了名子之後,在地情感一直是它的歸屬,藉著以摩托車為主的旅程,真切的在蘭陽這片土地上移動,而不同於旅行,我們關切星羅密佈的水圳、雨後春筍般的在地建築、各種產業的興衰、新興重劃區與阡陌的稻田甚至是居民的生活情境等,所有屬於土地的大小事情都在旅程中持續被關注著。

這樣的方式正標誌著迷走建築的核心價值,一種「土地認識」為導向的旅程已經持續多年,並且發展出許多的特色與傳統,當每年七至八月間即使正值溽暑,你仍會看見許多綁著布條的摩托車穿梭於鄉間小巷,並且在每個停留間由志工們分享地方上的變化,這樣多年來風雨無阻的活動,在蘭陽平原畫下數條經驗的路徑,而這些路徑的產生是追隨著時空的演進而不斷修正的,從建築的「據點」到不同聚落的深入探索,這個發現的過程,更可以說是如航線般「遠眺」一個真實的宜蘭。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迷走建築」 - 2012年結束了


2012年結束了』

至少,對於以迷走建築作為生理時鐘的志工們來說,這就是一年的過去。

這一年的迷走建築,在兩個颱風之間開展。雖然天候因素使得不少人無法參加活動,但可貴的是有許多的朋友仍不畏可能的風雨前來,而令人感到被眷顧的,天氣似乎也在熱情下放晴,雖然偶有小雨,但主要的行程都不至被影響。此外,這次的活動與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從過去傳統上的兩天轉變為三天的行程,在這個被稱為第「零」天的行程中,我們走進許多建築作品,這些作品多是精彩的公共建築,此外亦遠至東港看見宜蘭海岸的變遷。

這樣的規劃係源自迷走建築從2011年以來所帶來的圖盤遊戲,在建立以「圖盤」與「路徑」認識土地的機制後,期望能再藉由第「零」天的活動,貼近迷走建築以「旅程」為主的核心價值。而在今年的活動中,圖盤亦有了許多的改變,在這個被稱為「Utopia」的遊戲中,從過去的四個不同劇情被匯聚在一起,這樣的方式固然因為規則的複雜性使得遊戲門檻提高,但亦使得圖盤有作為「工具」的可能性。活動參與者在第一天初到現場時,便決定其扮演的角色,並開始一段關於自己角色的真實旅程,這樣的方式使得遊戲過程充滿了趣味性,不同角色間為滿足自身需求的競爭更成了焦點,經歷了數小時的遊戲,在大家對角色體驗的相互分享下,再現出屬於個人的「真實頭城」。

最後一天的活動,如過去的再次於蘭陽平原上畫下一道航線,沿著山腳移動,最後停駐於羅東第二文化中心,這是迷走建築的連續多年的造訪,也是旅程的終點。在每一年的迷走建築中都有不同的風景,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尋求土地再認識的各種可能中,藉一次次的旅行驗證著。而今年於「賣捌所」的Final Party中亦分享了這個以旅程出發,經歷「黑船」的改變,並進一步改變的過程。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欣講堂「走讀王大閎」

最近台灣時興講堂這玩意兒,從一開始的誠品講堂然後幾乎是遍地開花般的,以建築領域可以碰觸到的為例,便有築生講堂、欣講堂、信義講堂等。

在前一周興起的報名下,我也參加了欣講堂由徐明松老師主持的「走讀王大閎」活動。事實上在研究所階段亦接觸不少相關文章,也成為現在期盼更深入理解歷史的動力,更成為這個興起的來由。王大閎毫無疑問的是中華民國/台灣面對現代建築的先行者,藉由「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粗曠與詩意」一書,更得以了解這塊土地上面對建築的種種掙扎。事實上,我們這些後代學子們,從現在到未來,是幾乎難再有這樣的機會去面對大時空背景下的建築抉擇,那是一個關鍵的時刻,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仍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濃厚著,而西方文化與建築的教育體系衝擊下,先輩們仍在折衝妥協下完成許多令人稱頌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營造出來的空間與細節,正隨著時間沉澱而芬芳,而當然的,這些建築在當時也肯定大放異彩,只是在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下被遮蔽了光采,甚至在我國建築史上風淡雲輕。

我想,講堂將毫無疑問的成為台灣新的文化特色,就如永不打烊的誠品書店般。如果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沒錯,那我們這些在講堂裡尋求自己「位置」的人,似乎正透過錯覺來得到欣慰,而這個差額或許就是讓講堂蓬勃發展的雄厚資本吧。



這讓我想到過去亦曾經對里長提案,希望辦理建築相關基礎課程以提升社區意識及美學,然而最後因為里長怕麻煩而作罷,假使這樣的活動可行,恐怕參加的人數也不甚樂觀,畢竟在里民活動中心這樣的環境參與知識或是文化相關活動,都是極不具效益的,不是嗎?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提案」茶葉之家

在軍中放假的時候,抽空幫忙事務所進行一個茶葉公司暨其住家的街屋立面提案。大致上是以泡茶時茶葉在水中紛飛的意象,透過簡單的曲線格柵來呈現,搭配不規格開口的清水混凝土,呈現一個較具動態的立面設計,算是簡單的小品。

街屋立面
立面細部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迷走建築」 - 路徑

你是否曾經看過這麼一群人,頂著烈日在平原上奔馳。

迷走建築從2002年迄今已十年的對宜蘭長期關注,幾乎毫無間斷的在這片平原上藉著旅行尋找重新認識土地的方法,從一開始對於在地建築師作品的欣賞到傳統聚落的認識,接著我們嘗試在旅行的移動過程中感受宜蘭近十年的快速變化,這是旅程,一段經驗的旅程。

2011年的夏天,我們騎乘機車從都市出發,在無數待開發的路口被號誌攔截,橫過阡阡陌陌的稻田任微風輕撫,跨越紛歧的水道與密佈的水圳,卻在蜿蜒中撞進鋼鐵煙囪的叢林,一路浩蕩,最後落腳於港口,由蘇澳回眸這段飽經開發的旅程。從海濱到山稜、聚落到都市甚至是原野至工廠,是宜蘭這片月彎般土地的在地性面臨現代化過程的拉鋸身影。

這是以宜蘭52 (利澤西路)為主軸的體驗,在這路徑上有著冬山河截彎取直後留下的濕地,高速公路與這裡的距離,使新建農舍與田園景觀在這裡僅輕微的撞擊著,而向南行約十分鐘,是位於山腳與高速公路相鄰的龍德工業區,該區域做為宜蘭最重要的工業重鎮,以化學材料製造、水泥業及機械等廠房為大宗,其高聳的煙囪在青山做為背景下受到攝影愛好者的矚目,宜蘭地方政府長期與重工業發展的對抗,相對於散落各地的農舍住宅,工業的領地幾乎被集束在這裡。跨越新城溪進入蘇澳新站並進一步的深入蘇澳鎮,在一天只有八班客運的永樂車站,輸送帶仍賣力的轉動著,但水泥工業的榮景在此已逐漸褪色。最後沿著山路登上南安國小俯視蘇澳港區,在這平原末端的小鎮嘗試回顧這一路上的風景。

然而,我們並不僅僅滿足於體驗這段充滿變化的風景。藉由「迷走建築」第一天的活動,每個人扮演「圖盤」中的角色,以一場遊戲的方式,實際參與開發中所遇到的困境與各種可能。而在接下來的第二天行程中,騎乘機車由身體去感受另一段真實旅程,幾乎是對照般,將圖盤所發生的事件於移動中被體驗,實際的遊走於宜蘭數十年來的開發歷程,而這樣完整的過程及每個人的集體參與,是完成迷走建築旅程的最後一片拼圖,亦是迷走建築志工們所期望給予的。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迷走建築」 - 2012活動

今年,宜蘭再次倍受建築界關注的一年。

在今年有足足半年的時間-於蘭陽博物館的《蘭陽戰後建築展》承襲宜蘭過去而梳理一次這些山與平原上頭的現代建築脈絡,還不到尾聲又興起一陣為求適應在地宜居的宜蘭厝烏石港計畫競圖;而在一個月之後,來自台灣、日本、香港與新加坡大學的建築新人來到宜蘭,進行此生第一次的國際間公開評圖。

這裡,在地理上是一個被稱做台灣東部的「地方」。

過去,這樣的矚目是想都想不到的「改變」。

迷走建築從2002年迄今已十年的對宜蘭長期關注,幾乎毫無間斷的在這片平原上藉著旅行尋找重新認識土地的方法,從一開始對於在地建築師作品的欣賞到傳統聚落的認識,接著我們嘗試在旅行的移動過程中感受宜蘭近十年的快速變化,這是旅程,一段經驗的旅程。我們騎乘機車,穿越紛歧的水道與密佈的稻田,卻在轉彎處栽進工廠的煙囪森林,從海濱到山稜,這是宜蘭這片月彎般的土地難得的體驗,一場在地性面臨現代化過程中拉鋸的身影。

接著,我們滿心意圖的想要紀錄這樣的感知,幾乎是映照,甚至是再現宜蘭這片土地的企圖。我們透過「圖盤」,一場遊戲的方式,實際的遊走於宜蘭數十年來的開發歷程,每個人的集體參與,是完成迷走建築旅程的最後一片拼圖。

再次的,邀請你/妳的參與,這不僅僅是知道宜蘭的過程,更是許多認識的可能。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迷走建築」 - 圖盤

2011年的「迷走建築」團隊正試圖進行一場改變。當年為團隊中堅的蘭陽學子們,在台灣各地的學校深造並開花結果,其收穫不僅僅是促進其他成員的加入活化了團隊,在設計方法上的學習更帶來革新的力量。

其中,就讀東海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的楊宗維於2008年畢業設計「區域發展模擬遊戲礁溪實驗」中,建構以宜蘭「礁溪」為主體的大富翁模型,在面對區域發展方向面臨「在地性」與「全球化」相互牽引的不確定性上,提出以動態模擬機制之遊戲平台,進行具參與性質的思考與實驗,填補單向度預測的不足,以尋找更趨近於真實的策略。

據此,2011年迷走建築團隊藉其原著「礁溪真實」圖盤外,再依礁溪發展過程中多方競合之現況,如建築師與都市發展的關係、公權力與傳統地主的矛盾及環保團體與開發商的對立等,延伸出「城市推銷員」、「公部門」、「Green Power」,共計四個不同的圖盤。其囊括了建築師、公權力、環保團體、地主及開發商等不同角色,藉由參與者的實質加入,扮演開發過程中相互矛盾、角力的各方勢力,經歷各種公共事件及以雪山隧道開通作為分水嶺的規則變化。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參與者將由角色的最大利益出發,與同業及對立角色進行競合的賽局,並以「遊戲」方式再現礁溪開發的空間地圖。

圖盤以礁溪主要幹道作為投射之路徑,並透過擲骰的或然率體現道路間的主從關係,因此,參與者若投資主要道路周邊土地將會有較大的獲利可能,亦藉此界定出交通要道之「精華地段」與其他待開發區域的差距。而不同於傳統大富翁的靜態規則,公共事件的觸發將會改變圖盤的地理環境,如新闢道路或土地重劃等,凸顯交通對於台灣都市發展的巨大影響,由此參與者也須以動態的策略過程回應可能的環境變化。在遊戲過程中,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縱關係將是發展的關鍵,在面臨公部門或環保團體的壓力時,往往藉由合縱取得突破的機會,並獲取快速發展的契機,建築師亦在圖盤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藉由建築師的參與使土地的效益增加,加深參與者的策略深度,使圖盤的成果多向度的發展。

2011年「迷走建築」八十三名參加者共計七組的參與下,令人驚喜的再現出礁溪發展的現況與其他可能性,包含環保團體介入的可能及財團聯合開發的結果,在每個圖盤都部份甚至於完整的體現出礁溪開發的現況與困境,這是一個趨近於真實的過程,並且透過公共事件等變因的操作,將進一步的得到預測發展的可能性,這將成為圖盤持續發展的目標,並且在一年一度的「迷走建築」中,持續的透過集體活動來達到觀察、體驗然後參與的目的。

我們2012見。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我和我和他和他的電影情結」-濫殤

其實,不只是參與者,即便是急於分享的我們都對接下來感到疑惑。

這場自一百零一年一月七號開始的「我和我和他和他的電影情結」活動,在將近半年的時間中以十四部影片的欣賞結束。而這場分享的旅程,其實是自己過去電影欣賞的段落,一種整理的方式開啟了活動分享的契機。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迷走建築」 - 描繪

早期,葡萄牙人所描繪的台灣是三塊島嶼的,這是出自於當時對河川帶來海峽的誤解,在過去的美洲也曾出現。在這個時期,地圖的本身未必用於精準,而更像是認知的再現,以發現的事件作為據點,再藉由意識描繪感官認知投射於未知空間的可能。

在此,迷走建築圖盤亦常是提供一描繪感知空間的平台,並透過動態的操作,缺近於現今土地發展下多方衝突的現況。藉此或能體現出空間感知上的衝突,並作為問題探究的可能性。

迷走建築LOGO初稿

後記:本方案在進行一段落後,意外發現於DA雜誌12期「地理啟蒙」一書中,有許多觀念相似的部分,這幾乎是對台灣這塊島嶼同時性的再省思,多少也徵明了台灣現在的困境,以及一個尋找出口的方向。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關於贈書之一

自從搬回台北後,數箱的書花了許多時間整理,而不少書在台北的寸土寸金下沒了歸屬,原先已訂下的二手書店單程票,卻在自己眷念中退卻。

書本,是資訊與知識的凝結,其價值不應該只存在於買賣之間,而應是對於理解的渴望,在此期待這些曾經做為學習歷程助力的書本,能再次發揮價值,而非僅僅在家中塵封甚或成為架上的商品,據此,做為活動與交流的可能,如果有朋友需要這些書籍,請寫信給我,並寫下你對於本書使用/閱讀上的企圖與規劃,在累積一定來信後,我會選擇其未來的讀者予以贈書。

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Thomas Cathcart&Daniel Kleln ,廖月娟

Adobe Photoshop影像密碼-解密。典藏集/游閩州

太陽房子/胡湘玲

新。東京美學經濟/楊瑪莉、藍麗娟、陳應欽

下代基因建築-大地建築的變與不變/劉育東

。鉛筆素描/陳穎彬

請寫下你的收件地址/連絡電話/書籍/閱讀規劃至以下連結,我會儘快回覆您。
關於我想要的這本書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迷走建築」 - 初探

「迷走建築」做為宜蘭的「地理事件」,係以蘭陽平原做為範圍的空間進行持續性的關注。在過去,「迷走建築」是地域性的旅行團體,以與土地的連結做為號召,並藉由走進建築、街道做為空間認識的方法,在學生為主要參與者之下獲得肯定與好評。

綜觀蘭陽平原近年的發展,在本世紀初台灣發展之目光仍在城市近郊打轉時,宜蘭已開始接受北部區域的剩餘資本,並在地方政府策略性預先劃出對立於城市的生活方式下,以休閒、知性等田園生活意象建立自身之定位,期望以此吸引北部區域強大的消費能力,而這樣的規劃在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開啟實踐的道路,快速並且確實的在蘭陽平原上發展出各種不同功能性的都市/建築樣貌,在短短數年之間,體現台灣西岸經歷數十年所摸索出的開發模式,並引領出一批具備「宜蘭」色彩之建築師,這些建築師的作品更成為早期「迷走建築」關注、體驗的焦點。

然而,這樣對於個體的理解並不能全然指引出方向與整體事件之脈絡,而建築本身做為當代文化的凝結,亦僅僅能指認出時間中的切片,一如標本般,這樣的瀏覽過程在宜蘭近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顯得難以釐清都市的困境。據此,在2011年的「迷走建築」活動中,嘗試藉由「大富翁」圖盤再現礁溪發展的動態歷程,以一個圖盤持續遊戲/操作的過程,釐清在開發中不同勢力於空間上的可能衝突,而「大富翁」圖盤介入的意義不僅僅單純做為一個活動的可能,更係由整體空間認知的體驗轉型到認知的創造,是透過一個更接近全知的角度來觀看事件的產生。

至此「迷走建築」意識自身已成為一個遠離體制的批判過程,在此,包含沒有階級的團體以及獨立於「既存學術」的存在,除了年度的活動之外,更試圖將對土地的關注與認知過程,描繪出通往論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