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周興起的報名下,我也參加了欣講堂由徐明松老師主持的「走讀王大閎」活動。事實上在研究所階段亦接觸不少相關文章,也成為現在期盼更深入理解歷史的動力,更成為這個興起的來由。王大閎毫無疑問的是中華民國/台灣面對現代建築的先行者,藉由「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粗曠與詩意」一書,更得以了解這塊土地上面對建築的種種掙扎。事實上,我們這些後代學子們,從現在到未來,是幾乎難再有這樣的機會去面對大時空背景下的建築抉擇,那是一個關鍵的時刻,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仍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濃厚著,而西方文化與建築的教育體系衝擊下,先輩們仍在折衝妥協下完成許多令人稱頌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營造出來的空間與細節,正隨著時間沉澱而芬芳,而當然的,這些建築在當時也肯定大放異彩,只是在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下被遮蔽了光采,甚至在我國建築史上風淡雲輕。
我想,講堂將毫無疑問的成為台灣新的文化特色,就如永不打烊的誠品書店般。如果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沒錯,那我們這些在講堂裡尋求自己「位置」的人,似乎正透過錯覺來得到欣慰,而這個差額或許就是讓講堂蓬勃發展的雄厚資本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