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年的迷走建築結束後,總會有許多朋友看著活動的照片而這麼問著,但要說這個故事並不容易,往往身為志工的我們都搔著頭,想著要從哪裡開始說起這個故事。
「旅程,一段經驗的旅程」
就從2007年的開始說起吧。在那年夏天,一群懷著對土地熱情的蘭陽學子們替自己持續四年的旅行起了名子「迷走建築」,從過去由學長帶領學弟穿梭在地城鎮與知名建築的旅程,已正式的名稱向外開展,而許多對宜蘭建築有興趣的人們也開始加入這群學子,一同騎乘著機車,真切的在蘭陽這片土地上移動。這註定了「迷走建築」將懷著在地情感的基因,不同於旅行,我們更關切星羅密佈的水圳、雨後春筍般的在地建築、各種產業的興衰、新興重劃區與阡陌的稻田甚至是居民的生活情境等,所有屬於土地的大小事情都在旅程中持續被關注著。
於是,像是一個屬於土地與人之間的「慶典」。
每一年的夏天,我們騎乘機車從都市出發,在無數待開發的路口被號誌攔截,橫過阡阡陌陌的稻田任微風輕撫,跨越紛歧的水道與密佈的水圳,卻在蜿蜒中撞進鋼鐵煙囪的叢林,一路浩蕩,最後落腳於港口,從海濱回眸這段飽經開發的旅程…
但,我們並不僅僅滿足於體驗這段充滿變化的風景。在旅程中,開啟了一個土地的遊戲,每個人都將在遊戲中扮演土地的主人,實際參與這片土地的故事與各種可能,並遊走於宜蘭數十年來所經歷的大小事。於是,旅程將不再相似,透過每個人共同的參與,完成迷走建築旅程的每一片拼圖。
這樣的方式正標誌著迷走建築的第一個基因,一種以「土地認識」為導向的「慶典」旅程從2007年至今持續著,並且藉著過去交疊的經驗中發展出許多特色與傳統,當每年七至八月間即使正值溽暑,你仍會看見許多綁著布條的摩托車穿梭於鄉間小巷,並且在每個停留間聆聽志工們分享地方上的變化,這樣多年來風雨無阻的活動,在蘭陽平原畫下數條經驗的路徑,而這些路徑的產生是追隨著時空的演進而不斷修正的,從建築的「據點」到不同聚落的深入探索,這個發現的過程,更可以說是如航線般「遠眺」一個真實的宜蘭。
「但這樣是否足夠呢?」
時序很快的來到2011年,經過四年來的努力,參與的人數從開始的十餘人成長到了八十人,隨著多年來移動路徑的堆疊與變化迅速的景色,「是否足夠?」已不單單是活動參與者的疑惑,當我們沿著路徑瀏覽平原上的變化,把土地的過去與未來訴諸參與者時,這些地景卻僅能指認出時間中的切片,一如標本般,這樣的瀏覽過程在宜蘭近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顯得難以釐清區域發展的困境與脈絡。據此,在2011年的「迷走建築」活動中,嘗試藉由「大富翁」圖盤再現礁溪發展的動態歷程,以一個圖盤持續遊戲/操作的過程,釐清在開發中不同勢力於空間上的可能衝突,而「大富翁」圖盤介入的意義不僅僅單純做為一個活動的可能,更係由整體空間認知的體驗轉型到認知的創造,是透過一個更接近全知的角度來觀看事件的產生。
自此,「圖盤」成為迷走建築活動中的第二個基因。而圖盤的原型是由就讀東海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的楊宗維於2008年畢業設計「區域發展模擬遊戲礁溪實驗」中,提出以宜蘭「礁溪」為主體的大富翁模型,在面對區域發展方向面臨「在地性」與「全球化」相互牽引的不確定性上,提出以動態模擬機制之遊戲平台。在2011年由楊宗維與迷走建築團隊藉其原著「礁溪真實」圖盤外,再依礁溪發展過程中多方競合之現況,如建築師與都市發展的關係、公權力與傳統地主的矛盾及環保團體與開發商的對立等,延伸出「城市推銷員」、「公部門」、「Green Power」,共計四個不同的圖盤。
這是圖盤遊戲的初登場,也標記了「雪山隧道三部曲」的序章就此展開。在該年八十三名參加者共計七組的參與下,令人驚喜的再現出礁溪發展的現況與其他可能性,包含環保團體介入的可能及財團聯合開發的結果,在每個圖盤都部份甚至於完整的體現出礁溪開發的現況與困境。於是在一場群體的遊戲裡,每個人都不自覺的栽進了蘭陽平原,都成了一個真實的參與者。
「一個趨近於真實的過程。」
2012年的迷走建築,是在兩個颱風之間開展的。這一年的圖盤因為研發團隊的重組,在遊戲機制上有了許多改變,在這個被稱為「雪山隧道二部曲」的遊戲進程中,從過去的四個不同劇情被匯聚在一起,這使圖盤不再是單純的面對單一課題,而是在各個地裡、角色及權力等不同向度之間競合,首先,圖盤的中各角色的獲利方式脫離了大富翁中買路財之觀念,改以每塊土地每回合之維持成本或營運收益來體現,而獲利額度則以「人潮」作為依據,將都市開發或發展觀光等吸引消費之需求予以具體化。次者,改善公部門的運作方式,導入如徵收土地、開闢道路甚至是提出大型開發需求等足以改變圖盤地貌的權利。除此之外,移動的方式亦以回合之方式進行,期望各玩家在每回合之間碰撞事件之可能性,諸如競標購地、爭奪開發案等事件,奠定了後來圖盤的互動基礎,這些變革都在圖盤的未來進程中發展出新的契機。
而圖盤中各角色間的關係更逐漸成為遊戲主軸。這亦體現在活動的流程上,從參與者在第一天初到現場時,便必須在公部門、財團、地主與建築師之間決定其企圖扮演的角色,並開始一段關於自己角色的真實旅程並帶著個人經驗回到圖盤,這樣的方式使得遊戲過程充滿了趣味性,不同角色間為滿足自身需求的競爭更成了焦點,經歷了數小時的遊戲,在大家對角色體驗的相互分享下,再現出屬於個人的「真實頭城」。
「以人為本的新契機」
從2012年之後,我們再一次的對自己提問圖盤的未來。而「迷走建築」也首次的跨出宜蘭,在與東海建築系舉辦建築營的合作機會下,「台中中區計畫」也藉此開展。面對台中市這樣的城市,是過去圖盤所不曾觸及的尺度,因此我們將議題的操作上聚焦於台中市中區,並提出一以台中市百貨為主的消費文化切片,進行遊戲的開發主軸。並首次的將圖盤傳統上的移動路徑移除,以三個不同性格之區域並透過百貨產權的分割,加強遊戲中各角色之間的關係,例如三個區域之間的競爭、產權內不同所有人之間的競合關係等,在活動中出現許多令人驚喜的成果,傳統的遊戲規則已經成為一種輔助,許多的可能性在玩家之間的協議與抗爭中產生,這是過去的規則所無法創造出來的新秩序,更將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新契機。
「参城記」
在東海建築營中具有重大改變的圖盤亦成為今年八月「2013
迷走建築 IN 溪南」之試金石,做為「雪山隧道三部曲」的終曲,並不是圖盤的結束。而是從過去的地理出發,逐漸邁向以人為核心的平台過程中的重要轉捩點,這不僅是單純的地圖變化,更彰顯著遊戲中權力架構的根本改變。
在過去,藉由鳥瞰的方式對城市的土地進行開發與布局,無論是公部門或財團、地主,皆是在相同的基礎下針對土地區位的控制與爭奪,直到今年的圖盤中,土地區位間的價值隨著的地圖不進行直接的投射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各個整體區域為單位,並以數個小區域集合成大區域的城鎮圖盤,並透過各種不同的「磚」進行譜記,諸如建設、經濟、生態等相互影響的因子,藉此控制開發與自然間的關係。因此,競爭的關係將被複層化,玩家面對的將不僅僅是身旁的對手,而是相鄰圖盤的所有玩家或是自然生態間的平衡關係,自此「政治」將開始介入圖盤的遊戲之中,透過玩家之間的競選,選出新的資源分配者,並透過政治承諾再一次的影響圖盤運作,或是透過集體協議,針對環境進行適切的保護等。這都使得圖盤本身將有超越制式規則的可能性,玩家除了過去競合中的不成文默契外,更開始自行訂定成文的契約去影響既有的設定與規則,這使得圖盤必須像過去的時代告別,跳出地理的囹圄迎接一個決策平台的新時代。
「關於我們。」
以上提出了迷走建築的兩項基因「慶典」與「圖盤」,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迷走建築最重要的資產「團隊」。這群從原本來自宜蘭的學子們,經過多年來在不同地方的求學,帶來了不同的知識與新血,在多年的發展下,匯聚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志工們,一同在這個迷走建築的「慶典」中活躍著,對於許多以迷走建築作為生理時鐘的志工們來說,每次的「慶典」就是一年的過去,然後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直到下個夏天的到來。
除此之外「迷走建築」更是一個實踐的舞台,透過提案的機制,許多想法在此成真,除了一年一度的「慶典」外,更曾舉辦「電影分享會」、「競圖合宿」、「建築的信息」等各種不同的活動,這些由各個成員自發性的提案,豐富了迷走建築的多樣性。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問到迷走建築時,我們總必須想一想,到底該如何說起這個故事。但,我們期待有一天,迷走建築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讓迷走,不再需要翻譯。亦歡迎有志一同的朋友的加入,一起訴說關於土地的兩三事。
與我們一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