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是如何成形的? 往往是來自前後數年間出生的人在還具有充沛好奇心與組構認知的青年時期之前,所共同經歷各種事件與大環境的變革,隱隱刻畫在群體的性格裡所呈現出來的樣貌。
因此,以台灣為例,那些經歷過戰爭遷徙的是一個世代,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也是一個世代,而經歷解嚴的也是一個世代,這些是屬於歷史事件的分隔線,也同時刻畫著對史觀認知的執見所形成的世代,若我們從經濟來看待,從美援時期到家庭代工、從經濟起飛到金融海嘯,許多對於事業、金錢的概念也深深印在不同時期的人心中,也許,現在的台灣首富總認為青年們沉浸在小確幸裡正是這時代間不同齒輪間輪轉的鑿痕也說不定。
而這些影響力體現於生活態度、消費習慣、政治立場等各種層面,而根植於個人的藝術創作更是窺探這些影響力的窗口,例如日本50年代出生的導演作品們總能看見戰爭或美日安保條約下的場景與省思,而建築界戰前出生的那批建築師們的身上也能看見如此的風景,更有與日本機器動畫一起長大的建築師世代,帶來充滿機械風格的建築,而這些都是世代的性格,而這些作品承擔著將原本隱含於內心的意念,經意或不經意的發散出來,像是即使是同樣品種的樹木,靠著散發出來的香味就能明確的辨識出不同的產地般,那是被眾多事件所蘊養的我們所無法掙脫、掩飾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