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教記 9]- 誰的受教權?

身為學校的教師,其實不僅僅是要面對學生,更要面對來自學校的制度,而或許是身在建築設計課程的緣故,其作為建築系所的脊隨,從教學整體的走向到空間的運用無不與其相關,因此兼任老師亦無法獨立於外,除了教學之外,必須時常的開會以因應學校事項的宣達與改變。

近來,台灣的許多學校皆像是即將進入冬天的棕熊般,狼吞虎嚥的進食著,無非是對著未來的少子化危機而「未雨綢繆」,期望透過學生人數的增加,來降低數年後學子人口驟然減少之衝擊,這是關於「量」的考量,另外一方面,卻不願意新建校舍,以避免未來的空間浪費,於是,一來一往之間,在少子斷崖之前的這數年,不變的校園與虛胖的學生數,或可稱為最擁擠的時刻吧。

建築系所自然也無法獨善其身的必須加入這場學生名額的競逐,然而,不斷膨脹的人數亦使得原本縮減的教室面積更加不敷使用,在過去每個學生都能夠擁有一張專屬圖桌,而至今要騰出讓每個年級的學生都得以上課的空間都須仰賴詳盡的安排,每周上課的時程從兩日縮減為一日,並每日交錯進行。因此,過去一個題目從六周的十二次討論降為六次討論,學生樂得輕鬆,而老師們也不用三天兩頭的到學校,兩全其美。

但,是美事嗎?

對於大部分努力學習的學生來說,大概都不樂見學習次數的減少,而也有許多的老師為顧及教學的成效正努力地與學校協調著,但有時候總不免感嘆,當老師們於教學會議上堅持教學制度以維持成效,而返回自己的課堂時面對不甚努力的學生時,心中大概也是很矛盾的吧。那學生的受教權,究竟是該由老師們來協調,還是學生們自己該努力地爭取呢?

畢竟,受教權是學生的,是他們付出許多努力才來到這裡,甚至,很多學生都還跟家裡鬧上不愉快,就為了一圓建築的夢想,我們又怎麼能輕易地剝奪他們原本可以學習更多事物的機會呢? 請學子們自決吧,你們自己的聲音是甚麼呢?



「只要能在你們之中,能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建築師就夠了。」我永遠記得,當年我的老師這麼說著。

但,這樣就夠了嗎?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題目]CYUT102/Project 03-「經驗空間」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102學年度上學期
指導老師 : 張皓傑 陳俊傑 郭雅雯 黃宏毓 謝伯昌 劉柯成 廖彥玟 游云旨 李皇良 蔡長恩
Project 03
經驗空間                          從經驗到原型的空間探究

「空間」是主觀且抽象的,是由觀者的身體尺度、成長經驗、文化背景或所處的情境等各種因素所構成,並隨時間而不斷變動著。另一方面,空間本身亦藉由尺度、造型、材質、色彩等因子,不曾間斷的介入觀者的感官之中,並進一步修正觀者的經驗,由此可見,「空間」是身體尺度與外在環境間不斷交涉的動態過程,並非是獨立、靜止的。

據此,本次題目將從各位觀者對於環境的感受出發,透過「動態攝影」對日常的空間進行「捕捉」,以數位之連續影像紀錄眼睛所見之情境,嘗試再現出當下之空間經驗。並於第二階段進行「解碼」,解讀影片中所隱含之空間語彙,藉由譜記與分析,繪製可閱讀的情境分析圖。最後,回到建築的「原型」,將原始屋架作為探索空間的起點,將捕捉的情境及解碼後的語彙介入其中。


這將是一個從空間經驗出發,解析經驗,最後創造經驗空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