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教記 3]- 完美的設計

看到大一設計討論社團中,有學生原本覺得自己的設計很「完美」,而在老師的提點下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最後,覺得只要修正了這些部分,就可以完美的呈現他的設計。當下對這件事情有點感觸,除此之外亦苦惱於學生不斷的對自己概念、作品的翻案,於是分享了OMA / Rem Koolhaas 在北京展覽時陳列概念模型的照片,希望學生能專注於空間的創造,而不是跳躍於一次與一次的概念間,並簡單的寫了一段話,望學生共勉。
 
「最後,想跟大家談談設計怎麼做的「完美」這件事情。
 
但,這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不斷的趨近於完美,但那終點是永遠達不到的。那,這個趨近的過程是什麼呢?是不斷的思考與實作。我分享的這兩張圖片是當代建築中在建築理論上著墨最深的事務所之一「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所辦的展覽,並展出他們設計思考過程的模型。一個以理論為發想的事務所都生產出如此多的模型來趨近於他的理念,那就更遑論安藤忠雄這類以空間見長的建築師了。
 
不知道各位同學是否有觀察到,每個模型之間的變化是什麼?空間的氛圍是不是有所不同?這是一步一步的。那,為甚麼他們不「翻案」呢?因為這是個依循著概念發展的過程,當設計的概念引導到這裡,就應該把「空間」發展出來,而不是不斷的切換概念,來換取空間的其他可能性。
 
米開朗基羅說:「大衛」已經在裏面了,我把多餘的部分去掉就好了。
 
你有把你概念中的「大衛」找出來嗎?還是因為第一刀的失敗就去尋找其他石頭呢?
 
共勉之 102.03.21 蔡長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