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系大一的設計教育中,往往期待學生能夠藉由觀察,從尺度到材料之間的組成到視、聽、嗅、味、觸等五感的感知,逐步的了解空間是如何被構成,最後將此經驗轉化為空間創作的技能反射,畢竟空間是建築專業者與大眾溝通的工具,若我們不能理解空間如何形成,自然就無法從心所欲的創造一個可被閱讀的空間,因此,一群被稱為空間偵探的學生們誕生了,他們將學習對空間與環境的觀察,學著一葉知秋、見微知著。
而所謂「見微知著」,正是透過一些「現象」來辨別空間與環境的各種樣貌,在過去就讀研究所時,荷蘭籍的老師亦帶著我們在大肚山的荒野上來回尋找廢棄物,那是以人類活動作為探究的行動,藉由觀察人為活動的遺跡做為引子,推斷可能發生或轉移的現象。另一方面,若從大自然做為觀察的標的,亦可藉著樹冠的造型、牆面青苔的位置、草地的疏密或金屬的鏽蝕等等細微觀察,對身處的環境物理因子進行判斷,據此,我們或可知道盛行風的來向、陽光的死角、人為活動的區域與海風的影響等環境現象。
但是,這些觀察契機正逐漸的消失,越來越乾淨的街道與重視美化的都市/校園景觀,都正努力的抹去自然的痕跡,葉子不再堆積而地面總是定期的洗滌,自然就像靜止的一幅畫,而那些地面就像從來沒有人使用過一般。這對於老練的空間偵探來說,要尋到一點蛛絲馬跡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並往往會沉浸在如獲至寶的喜悅中,然而更多對這樣的光景習以為常的新手偵探們來說,如此無暇的環境是如此明晰而無不妥,就像是一幅電腦模擬的畫面,永遠不會有一絲多餘的物件存在。
「請你把那虛假的夢拿去燒掉,免得出事好嗎?」畢甫這麼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