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邁入第三個學年度,學生的人數卻與生育率成反比,他們說,這叫做未雨綢繆。
於是縱使有十位老師坐鎮,都還得配得十五位學生,比起過去十位學生就能譬為「大編制」來說,這可算是軍團等級的「雄師」,姑且不論討論設計的時間是如何無盡的延伸,光是記住諸位同學的姓名,便是對隨年紀漸減的記性擲出挑戰,而勝率渺茫。
若細究原因,與上年度相比,每次帶的學生多了兩位,而設計的分組少了一次,理說有更多的時間相處,這多增的人數對記憶來說並不算是沉痾,那究竟是少了些什麼呢?回望自己的教學日記,「興趣」是早在第一年教書生涯中就發現的「危機」,當每人十張的一百五十張照片裡,有一百四十五張是相同的角度時。
坦白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教記 17]- 證,明了什麼?
當教書生涯一晃過了三個年頭,向學校申請講師證書,像是為緬逝去的歲月,替自己印了個足跡,留了個念。
而在同一天,一位指導過的同學正因為選擇畢業設計老師的困擾與我討論,他說,有不少的老師因為比較嚴厲,而致學生打上較差的評鑑而離開,也有些老師因為教學上的失望而拂袖而去,於是少了教學上的多樣性,讓其無法抉擇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與方向,並感到萬般無奈。
而今日需得此一紙證書,需要連續四個學期學生的「應許」,似乎只證明了自己符合學生的「期待」,卻不能證明自己是位適格對學子有益助的講師,如今,看著許多老師先進因為對學生與自我的嚴格要求而離開,而自己面對這樣的「應許」及「期待」,又何其一紙難堪呢?
[教記 16]- 我們來自東石
大學的建築設計課因為需要討論的原故,往往是分成小組依照題目輪著不同學生上課的。通常每學期會輪到三輪,也就是大約四十名學生,粗算這三年下來大概也指導有兩百來位了,而每次依例問著學生打從哪來,無論東西南北,更遑論海外僑生,就是尋不著一位同鄉,一位來自東石的同鄉。其實,若要把搜尋的範圍再擴大些,自己小小眼界裡建築圈子,也還真的找不到任何出身東石的蹤跡,幾乎要讓人以為我的故鄉「東石」興許是建築師的荒地也說不定。
而這學期,總算遇見一位來自「東石」的學生,而彼東石卻非此東石,而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與我國台灣省嘉義縣東石鄉隔海相望,僅約220公里的距離,距離第二家鄉的台北,也不過是這個距離,只不過當年隔著海,今夕隔著不同的憲法。回首三百五十年前,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的人,用家鄉的名稱替這裡命了名,建了廟,拜故土的神明,憑藉著回憶,蓋著故土的民居。祖上那輩的,都還記得自己來自泉州,但我們這代人早就不去探究了,說那是八輩子以前的事也毫不誇飾,於是,地理上的距離畫不出那道鴻溝的深度,隨著遺忘,每一天這兩個地方似乎都更遠了些。
後來問問這位陸生,想知道這兩塊土地究竟分離的多遠。才知道,原來住靠海的,一樣姓黃,而再往裡面一些都是姓蔡,習慣也相似,但也許學生還太年輕,不黯風俗,套不出更多故土的風景,但光是居住分布的相似就足以讓人興奮不已,想起當年去福建小村莊考察時村民招待的家常,與祖母烹調的味道一轍,而教授說「這就是原鄉」。
也許,有朝一日我會踏上那裏看望,看看那平行的故土,究竟走到了哪裡?
而這學期,總算遇見一位來自「東石」的學生,而彼東石卻非此東石,而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與我國台灣省嘉義縣東石鄉隔海相望,僅約220公里的距離,距離第二家鄉的台北,也不過是這個距離,只不過當年隔著海,今夕隔著不同的憲法。回首三百五十年前,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的人,用家鄉的名稱替這裡命了名,建了廟,拜故土的神明,憑藉著回憶,蓋著故土的民居。祖上那輩的,都還記得自己來自泉州,但我們這代人早就不去探究了,說那是八輩子以前的事也毫不誇飾,於是,地理上的距離畫不出那道鴻溝的深度,隨著遺忘,每一天這兩個地方似乎都更遠了些。
後來問問這位陸生,想知道這兩塊土地究竟分離的多遠。才知道,原來住靠海的,一樣姓黃,而再往裡面一些都是姓蔡,習慣也相似,但也許學生還太年輕,不黯風俗,套不出更多故土的風景,但光是居住分布的相似就足以讓人興奮不已,想起當年去福建小村莊考察時村民招待的家常,與祖母烹調的味道一轍,而教授說「這就是原鄉」。
也許,有朝一日我會踏上那裏看望,看看那平行的故土,究竟走到了哪裡?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題目] CYUT103/Project 5.2-「公路.盒子.潘朵拉」
公路.盒子.潘朵拉
「潘朵拉的盒子」在潘朵拉的好奇心驅使下打開了盒蓋,釋放出各種七情六慾及災難,最後闔上卻留住了希望,而迷人的故事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常被提及的「容器」,一個收納各種「抽象情境」的容器。
情境空間之探索與建構
出題老師:蔡長恩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002] 建築師開業,要準備什麼?
考上建築師之後,開始四處張羅開業所需要的文件與資料,在此也以台中市開業為例,與想要加入的同業分享。
一、申請考試及格證書
二、事情準備工作
1.事務所大小章 2.個人照片(2吋至少30張)
三、於營建署申請建築師證照
四、服務證明公證
須於相關工作滿兩年後申請投保資料,並委由法院或是民間公證人公證
五、於建管單位申請開業
所需文件會在申請書上詳列,須注意營業地點若為承租則需要檢附「租約正本」存查。
六、領到開業證書後,於稅捐機關申請統一編號
七、取得統一編號後,申請加入公會
八、於會員大會通過取得會員資格,即可掛件
一、申請考試及格證書
二、事情準備工作
1.事務所大小章 2.個人照片(2吋至少30張)
三、於營建署申請建築師證照
四、服務證明公證
須於相關工作滿兩年後申請投保資料,並委由法院或是民間公證人公證
五、於建管單位申請開業
所需文件會在申請書上詳列,須注意營業地點若為承租則需要檢附「租約正本」存查。
六、領到開業證書後,於稅捐機關申請統一編號
七、取得統一編號後,申請加入公會
八、於會員大會通過取得會員資格,即可掛件
------------------------------------------------------
蔡 長 恩 建 築 師 事 務 所
C.N.Tsai. & Partners
台中市西屯區市政北一路
TEL (886-4) 2254-7373 #34 FAX (886-4) 2255-1900
------------------------------------------------------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001] 蔡長恩建築師事務所,成立!
花了幾天功夫,來來回回的,終於把所有開業的程序跑完,也在台中市這個「新家」完成公會的登記,在此,深深感謝在劉柯成老師事務所兩年的栽培與經驗,而得以在二十九歲的今天於建築這條路上再次出發,做個愚人,做個建築路上前行的愚人。
104年4月1日,很高興為您服務。
104年4月1日,很高興為您服務。
------------------------------------------------------
蔡 長 恩 建 築 師 事 務 所
C.N.Tsai. & Partners
台中市西屯區市政北一路
TEL (886-4) 2254-7373 #34 FAX (886-4) 2255-1900
------------------------------------------------------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題目]DYU103/Project 1-「川」合院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103學年度第二學期 進修部四年級設計題目
出題老師: 蔡長恩
「川」合院 都市「同堂生活」空間探討
居住,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而中華文明更以「家」為本,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合院」建築,從客廳的門屋,到左、右廂房及隨人丁向外拓展的護龍,反映以「家族同堂」為核心的空間脈絡,並拓展到各種不同的傳統建築類型當中,諸如寺廟、宮殿、庭園、官署等,進一步的,合院建築亦隨著地理的變化而制宜,如在黃土高原的窯洞、廣東的碉樓、閩南的土樓到近代廈門鼓浪嶼或台灣老街市的洋樓,都是合院建築在不同材料及型式的衍變表現,據此,「合院」無疑的在中華建築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並隨著時代與技術的變化持續扮演著「家族」的庇護所。
另一方面,在近代城市的快速發展之下,當代住宅已拋棄過去的傳統形式,競相的向上增築以容納更多人口,然而,許多世代居住於都市的「家族」仍固守著自己的土地,其往往不大的土地,在高密度發展的城市天際線中形成高低錯落的特殊景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題目企圖思考「合院建築」應當如何融入當代都市之中,嘗試找尋新的「居住模式」重新審視都市「同堂生活」的可能性。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教記 15]- 夢想「家」
常聽到抱怨東西買貴了,而卻沒見使用的,是學位。
歲末年終,假期特別多,購物的折扣也多,而學生進度的折扣也不遑多讓了起來。不知幸否,平時不夠用的教學時間倒也餘裕了些,看著乾笑的學生們,卻也不願花費脾性,反一股興致的想知道這些「學子」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
這年不過半載,卻已經帶過四十五位學生,人多勢眾,夢想卻不如想像中的多樣,印象所及,約有半數同聲異口的想要為自己設計一個「家」,然後是喜歡做設計或不喜歡「功課」的學生,還有些迷了途的羔羊,最後才是想成為建築師,一掌手,即可細數。若對照或臥或睡的上課景象,這倒是令人欣慰,畢竟當建築師的責任重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必須承擔使用者的生活,不容差池,而設計自己的家只需要為自己負責,自己的業,自己擔。
雖然總說出社會可以學得更多,但是那是要付學費的,沒錢?沒關係,從薪水裡邊扣。
歲末年終,假期特別多,購物的折扣也多,而學生進度的折扣也不遑多讓了起來。不知幸否,平時不夠用的教學時間倒也餘裕了些,看著乾笑的學生們,卻也不願花費脾性,反一股興致的想知道這些「學子」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
這年不過半載,卻已經帶過四十五位學生,人多勢眾,夢想卻不如想像中的多樣,印象所及,約有半數同聲異口的想要為自己設計一個「家」,然後是喜歡做設計或不喜歡「功課」的學生,還有些迷了途的羔羊,最後才是想成為建築師,一掌手,即可細數。若對照或臥或睡的上課景象,這倒是令人欣慰,畢竟當建築師的責任重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必須承擔使用者的生活,不容差池,而設計自己的家只需要為自己負責,自己的業,自己擔。
雖然總說出社會可以學得更多,但是那是要付學費的,沒錢?沒關係,從薪水裡邊扣。
訂閱:
文章 (Atom)